【导语】
“我志愿援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一份力。”徐思迪同志是嘉定国资集团财务管理部的一名年轻党员,当他得知组织需要增派援滇干部时,这个外表清秀、参加工作不久的95后大学生用坚定的语气向组织请缨出战,最终光荣地成为了嘉定援滇干部中的一员。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份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手记,共同感受他的初心与真情。
南行的飞机穿行在云层中,看着窗外,忐忑夹杂着激动,对于从未离开父母、出过远门的我来说一切都充满了陌生和挑战,初出茅庐的我能适应全新的环境,完成组织交办给我的任务吗?临行前,领导勉励我:“大胆开展工作,不要有顾虑,勇敢地走好每一步,组织是你坚强的后盾!”对!年轻人有啥可瞻前顾后的,一个字“干”就完了,于是我便给自己加油鼓劲,憧憬着挂职生涯……飞机终于降落了,迎接我的是那彩云之南独有的灿烂阳光,热烈而又奔放。原本尚有一丝的胆怯和忐忑,一下子都被阳光驱散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凭借着这股闯劲,我走上了援滇的漫漫征程。
虽然来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遇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困难正如一道道关口需要我去迈过、去攻克,怀着一份初心、凭着一腔激情,我在领导的关心下和同志们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四道关”。
第一道是“思想关”。刚到永仁县的时候,当地领导就带我熟悉环境,告诉我这边的风土人情,悉心的关怀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加速了我融入适应新的环境。但远离父母、朋友和同事,时间一久,独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孤独和思乡之情,领导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细心观察到了我的心事,于是他更多地在空闲时间和我沟通唠嗑、对我嘘寒问暖,排解我思想上的困惑,令我如沐春风。他还鼓励我空下来一定要多读书、勤学习,在他的关心鼓励下,我阅读书籍、学习网课,积极充实自己的思想,慢慢我便走出了思想上的“高反”,感觉自己思想上变得更加成熟了,就这样,我渡过了第一道关口。
第二道是“语言关”。语言交流也是初来乍到的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大困扰,由于当地老乡的口音比较重,在对接工作的过程中,我很难听懂对方所讲的内容,交流起来颇为费力,在整理会议记录的时候,我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反复聆听推敲大家的发言。同志们为了帮我一起尽快克服语言困难,一方面,我在场的时候当地干部会尽量以普通话交流,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在日常沟通时,尽量用普通话加当地话“混搭”,不怕说错、就怕不说,在老乡们的鼓励下,我现在已经能基本听懂他们的话,甚至在对话的时候会自然地崩出“阿莫莫“这样的当地俗语来和大家拉家常了。
第三道是“饮食关”。饮食是融入当地文化的最直接方式,想要工作做得好,吃饭必须同个灶。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过去以后就明显感觉到了两地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总结下来就一个字:辣!我虽然思想上有准备,但奈何肠胃还没准备好,刚去的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处于水土不服的状态,身体也拉响了警报,出现了各种症状。这时候我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我连吃苦都不怕,难道还怕吃辣。我想方设法逼自己吃,从少食多餐到规律饮食,一来二去,我的肠胃就逐渐适应了,总算把饮食关给过了。
第四道是“能力关”。来援滇前,我是国资集团的一名财务人员,职责比较单一,只要把报表做好就行。但是到了这里完全不同,作为扶贫办副主任,我需要协助领导去统筹协调安排各类事务,工作对象从一堆电脑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项项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项目时,需要实地考察项目情况,了解项目遇到的问题;在接待团队时,需要商定好接待方案,安排好各项细节;在汇报工作时,需要根据重点方向,讲明当前进展情况以及后续的计划安排,这些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在领导的言传身教以及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不懂就问、做不完就加班做,慢慢的,我已经不再是初来乍到的小菜鸟,已经能独当一面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了。工作中也得到了领导的表扬,令我更添信心,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磨练成翱翔在高原上的雏鹰。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很多时候都是工作到深夜。每当我感觉到辛苦疲惫的时候,我心中就会浮现出百姓们真挚而又淳朴的眼光,那是对我们援滇干部的信赖,对嘉定的感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令我疲倦一扫而光,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努力工作、历练自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95后青年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