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嘉定区江桥镇党委立足楼组党建基础,推进组织建立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难题化解在一线,做实做细各项关心关爱工作,为独居老人提供红色保障。
“建立一份民情档案”明确需求加强保障
完善楼组运行模式。楼组是基层治理的末梢单元,以楼组为单位构建“1+2+N”的运行模式,即一个党的工作小组,双楼组长和N个志愿者,在小区住户信息表中标记每一户党员、疫苗接种、志愿服务情况。同时,通过“认领一个志愿岗位”“结对一个独居老人”等,推动楼组里的志愿力量融入常态化服务。
核准底数动态更新。对疫情期间村居排摸的重点人群名单进行再梳理,充分发挥第二梯队力量,开展新一轮“扫楼”“敲门”及时排摸特殊困难群体情况,每日统计汇总、动态跟踪。目前,全镇共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35330人,其中独居老人1411人、孤老41人。
构建日常监护机制。针对重点人员“一日三核”,建立一人一档一表,每天登记体温和血氧等情况,做好日常监测。为独居老人送上江桥镇防疫慰问卡,列明社区联系人、结对志愿者、社区民警、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让独居老人有困难能第一时间寻求帮助。
“传递一份邻里温暖”楼组互助纾困解难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紧”“药”难题,江桥镇结合本镇情况迅速在村居中发动号召了“楼组互助”“余药共享”活动,积极动员居民在楼组中开展互帮互助并把家中的盈余药品通过“楼组群”共享出来,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活动开展以来,各村居立即响应,依托各自党建自治平台,呼吁居民们一起来关注楼组中有需要的特殊人群,将家中的备药、防疫用品等共享给有需要的人。消息一发出,各大小区楼组微信群里纷纷积极响应,有的居民在群里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有的居民晒起了家中备用的药品照片……
金园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染新冠病毒后高烧不退,她在小区楼组微信群中发了一则“求药”信息,令她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药物就被挂在家门口。“自己没来得及备药,邻居送来了3片布洛芬,吃了2片烧退了,这个群真的管用!”王阿姨由衷的感叹道;嘉海社区的90多岁的江爷爷夫妻俩独自居住,12月21日,江爷爷摔倒,两个儿子都因感染无法即刻赶来,老婆婆急的手足无措,楼组长在群里发出消息后,大家立刻响应,有的帮助搀扶老人,有的联系社区医生,还有的主动申请送江爷爷去医院,老夫妻俩连连感谢;华庄村的倪阿姨看到村组群里的余药共享信息后,立刻将自己多余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按照四个一颗剪开包装好送到村委,关照送到村里的独居老人家中,还有居民家中备有血氧仪、体温计等防疫用品的主动分享出来。
“送上一份健康保障”结对帮扶兜牢底线
随着感染的人群越来越多,老年人作为易感人群,尤其是无人照顾、失独老人、无法求助老人,身边缺乏人员照料,更是需要关心和关爱,江桥镇对镇域范围内梳理出来的独居老人,依托村居自治品牌,凝聚起村居干部、楼组长、第二梯队力量,逐一落实结对帮扶,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他们无私无惧的付出,每一幅都是美好画面。
石志祥是江安社区一名孤老,平时心脏不太好,每天电话问候是志愿者蒋玲娣同志的必修课。疫情期间,蒋阿姨更是变身为老人的“钟点工”,为老人送饭,时刻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考虑到多数老对水电、燃气等相关安全意识不足金华社区党总支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及结对志愿者定期对辖区内25名独居老人上门走访,同时,邀请专业的工作人员为老人检查煤气管道、电表箱及插座开关等;金莱社区有8位独居老人需要定期血透、化疗,依托“一针一线 织就邻里情”党建品牌,疫情期间落实结对的第二梯队志愿者们依旧保持每日联系了解老人情况,代为采购蔬菜水果、基础药品以减少出门频次,及时与其子女、亲属联系,提醒就医的时间。
“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江桥镇党委深入推进楼组党建行动,激活基层治理最末梢神经,用楼道里的邻里情绘就了这个寒冬里最温暖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