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要情 > 基层工作 > 内容
安亭镇安研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化”治理,产业社区激发“新活力”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3-02-21 点击数:

 地处上海汽车城核心区的嘉定区安亭镇安研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社区,企业管理、园区管理与社区治理的边界犬牙交错、问题多发,产生了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面对这一困境,安研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路径,通过党建引领社企联建、强化“楼组党建”、树立“先锋标杆”等方式,打造多元“共治圈”,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社企联建引创新,富集邻里“朋友圈”

安研社区党支部通过资源共享、社企合作等模式,创立“1+1>2”的社企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从“蹭顿饭”到“交朋友”。针对周边生活设施不配套,居民就餐难、买菜难、购物难等问题,安研社区党支部积极与汽车·创新港党总支沟通协商,促成园区美食城及便利店向周边居民开放,有效缓解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双职工的用餐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周边15家企业和园区党组织成立了区域化党群服务站,制定出活动“菜单”供居民和职工“点单”,通过开展“园艺、烘培、集市”等系列趣味活动,盘活社区资源,打破社企隔阂。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疫情期间,安研社区在下辖5个小区,社工加上人口协管员仅有10人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防疫工作。究其原因,是企业人员和社区居民自发性地组建了一支支热血服务队,纷纷成为居委工作人员的“好拍档”,分担很多艰巨任务,共同守护家园。目前,社区120人的志愿者团队在居委会的带领下,分组分类为8支队伍参与到日常社区治理当中,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零交集”到“连心桥”。安研社区党支部联合周边企业共同设置了协商议事和资源共享“两大治理规则”以及社企服务、社企表现、社企活动“三大评价体系”,制定员工“双向评价表”以助力企业了解员工“八小时外”的表现,对在职党员参与的活动和平时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打破企业和社区两个不同时空单元间的“零交集”局面,架起了社区与企业沟通的“连心桥”,进一步推动社企良性互动,激活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

楼组党建出实效,增能治理“效度圈”

安研社区党支部以楼组作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凝聚红色治理力量,推动小区治理提质增效。织密“小微网格”。社区党支部择优从在职党员、离退休干部、热心居民中选聘46人担任“楼道管家”(即双楼组长),当好物业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调解员、监督员、示范员,通过三级“管家服务”体系(即“小区管家(社工)-楼道管家(双楼组长)-志愿者”)串起了社区“小微网格”自治网,实现了由社区“独唱”变为各方“合奏”,有效打通小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酝生“先锋导报”。邻里团结是和谐社区的关键,社区党员的群策群力下,《安研先锋导报》应运而生。通过报刊、视频这类符合各年龄阶层的宣传方式,把社区主要工作、发展方向、好人好事等融汇其中,让居民了解社区、认可社区、融入社区,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唤醒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智治汇”自治品牌。社区党支部建立以书记为“社区管家”、分片社工为“小区管家”、社区骨干为“楼道管家”的社区自治体系。每月开展一次管家“对对碰”,收集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协助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先后打造了6个特色楼道、10个小区微景观,组织20多场睦邻活动,形成了自治加共治的良好局面。

社区能人显身手,共创邻里“幸福圈”

通过居委发掘和居民推荐、自荐等方式,盘活社区能人资源,充实社区“能人库”,通过树标杆立典型宣传带动居民共同管理好“大家园”。暖心“小区管家”。张莲莲是一名工作了8年的社工,作为一名小区管家,她时而化身“爱心快递员”,为独居高龄老人送饭上楼;时而化身疫情期间的“跑腿服务员”,为有配药需求的患者解决困难;时而化身“邻里调解员”,巧解矛盾纠纷……始终脚路实地,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金牌“资深管家”。“楼道管家”胡峥阿姨只要有时间,就会在自家楼上楼下转悠。哪家居民因病致困?哪个地方杂草滋生蚊蝇?哪个居民家庭人员没有工作?哪儿发生居民纠纷……小区居民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她的小本本上。疫情期间,更是带领居民们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倡导“志愿者轮岗制”,协同“管家们”创新“零接触”物品交互,自制鼓舞人心的抗疫短篇,为社区筑起了一道牢牢的“防护墙”。红色“船长故事”。安研社区居民人员结构复杂,园区白领租户与社区本地居民文化认知、生活习惯存在冲突(如广场舞、家中聚会、宠物早晚喧叫等),社区邻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拥有20年航海经历的退休老党员汪满明自发创立“老船长讲故事”宣传平台,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录制方式,深情宣扬社区内各类好人好事、自治共建等故事,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度,强化居民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