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既是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嘉定区菊园新区以党建引领推进加装电梯工作,实施“六一加梯”工作法,即一个党建工作站、一个加梯工作小组、一系列家课堂培训、一场场楼组议事会、一楼专属方案、一则电梯公约,拉紧“加梯前达成共识、加梯时合理规范、加梯后有效保障”全过程链条,实现试点破冰向连片推进,按下老旧小区幸福加梯“快进键”。
一站搭平台,用好加梯“指挥棒”
加装电梯是一项群众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菊园新区紧扣这两点,以“菊园一家亲”党建品牌为依托,通过社区“我嘉物业”党建工作站,聚焦居民需求和矛盾问题,为加梯工作搭平台、聚资源、融力量。由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任站长,房管所负责人任副站长,小区业委会主任、物业项目经理、社区民警、城管队员、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等进站担任成员,积极探索党建与物业管理、业委会建设相融合,建立“日常推进有专人负责、重大问题有专项协调”的工作机制,为加梯提供政策咨询、工程督导、维护管理、专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供需对接”,推进党建引领贯穿加梯全流程。
一组凝共识,当好加梯“粘合剂”
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房管所、业委会、物业企业、加梯单位、社区律师组建“加梯工作小组”,叠加多元主体“协同之势”,共同推进加装电梯工作。小组精准定位角色分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做好“掌舵员”,引导社区党员示范带头,驱动“三驾马车”同向发力;房管所做好“指导员”,用好《上海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操作指引》规范操作流程;加梯单位做好“解说员”,及时帮助居民答疑解惑;社区律师做好“审核员”,避免居民陷入合同条款套路;物业企业做好“保障员”,肩负起电梯使用管理单位职责,切实解决业主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组五员”协同模式将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逐步攻克加梯难点,当好加梯“粘合剂”。
一课解疑惑,推动流程“更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住宅加梯工作,新区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联合网格党群服务中心,以“不一样的党课,最基层的初心”为主题,聚焦不同网格不同社区热点问题,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和“借外脑”的方式,举办一系列主题课程,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指导赋能,社区居委、业委会、物业、青年骨干等现场对话交流,从规范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主要流程,到加装电梯合同的全程管理、细化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位一体’主体权责,回应加梯过程中不同主体多元诉求,通过学习交流更好提升加梯工作专业度和规范化,形成合规合理的利益共识。
一会邻聚力,跑出加梯“加速度”
建立楼组议事机制,以“我嘉物业”党建工作站为枢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楼组居民“自己提、自己议、自己管”的自治机制,充分挖掘社区能人骨干并发挥他们的“老娘舅”协调作用,以自治之力寻求楼内民意最大公约数。菊园新区泰宸社区127号楼的楼组长徐阿姨家住2楼,但心系楼内有肢体残疾的老年居民,率先提出加梯的议题。为此,她带着全楼业主的需求跑上跑下、反复沟通。她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经楼组议事会推选为楼组业主小组组长,加入加梯工作小组,既是“代言人”,又是“老娘舅”,促进加梯项目顺利推进。
一案聚需求,移走加梯“拦路虎”
前期加梯征询中经常遇到“民意难统一”、“资金难筹措”等情况,菊园新区通过“小微网格摸底+第三方可行性评估”两步走,量身定制“一楼一案”,对难堵点问题各个疏通攻破。宝菊新家园是以老年住户为主体的动迁小区,加装电梯意愿强烈。39号楼加梯签约成功后 ,40号楼也进入相关程序。但因市场调价等客观原因,40号楼加梯进程受阻。宝菊加梯小组针对不同需求,一是多方联系加梯市场主体,尽可能平衡两栋楼的签约价格;二是建立“一楼一案”,重新拟定建造费、维护费、物业费等补偿机制,公示地方市场等情况,让加梯更透明,让居民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持续推进电梯加装工作提质提速。
一公约明权责,练好运维“绣花功”
为避免加装电梯投入使用后产生各类矛盾纠纷,菊园新区试点拟定“电梯公约”,以“业主主体、物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后续维保方式,明确管理维护部门权责、业主使用守则等。作为菊园新区首个加装电梯投入使用的社区,嘉汇社区汇丰荷苑一期2号楼的业主们在群里自发提倡拟定电梯公约,如居民爱梯护梯,自觉不占用电梯;电梯环境卫生靠大家,养成随手清洁的文明用梯习惯;电梯连廊由每层居民共同维护,积极美化连廊环境;楼组党员示范带头,主动在推进电梯相关项目和议事中正面引导、发挥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