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镇坚持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激发党员动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HONG引力工程”,通过信息摸排、平台搭建、日常管理、联络服务的“四化四引”闭环管理模式,破解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跟进等问题,力争让流动党员有“家”有“为”,助推北虹桥高质量发展。
“精细化”信息摸排,构建多向联络“引力线”
以“底数清、数据准、信息全”为要求,牵起“组织与党员”“组织与组织”“党员与党员”三条线,切实做好流动党员信息摸排,夯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组织与党员之间即时连线。线下发动村居、园区企业、商会等党组织,通过“三访一暖”“自治平台”“大排查大走访”等对流动党员信息进行摸排;线上发布召集令,流动党员可通过“二维码”进行信息登记,由相关党组织实时跟进。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外来人口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强化动态摸排。组织与组织之间定期连线。依托外地驻上海商会办事处、流动党组织等机构,如贵溪市泗沥镇、福州市永泰县、安徽省如江县均在江桥镇成立了流出地联络点,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协同本镇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党员与党员之间定点连线。通过业主群、老乡群、各类活动等载体,让党员发现身边的流动党员并帮助他们找到组织。拉起完备的流动党员数据网。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如详细地址、联系方式、从事行业、特长等流动党员基本信息,通过“每周查”“单月报”“半年检”的方式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模块化”建设平台,打造功能完备“引力站”
以“目之所及”“步行可达”为目标,构建“红色服务圈”,为流动党员提供业务办理、学习教育、沟通交流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阵地支撑。五级阵地延伸广度。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持续延伸阵地的辐射范围,目前已有3个党群服务中心,61个村居党群服务点,162个小微网格党群服务站,127个楼组党群服务角,设置明显的流动党员报到标识,切实让“家”触手可及。三大功能提升粘度。针对流动党员设置三大阵地服务功能,即:业务办理类、政策咨询类、生活休闲类。为流动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协助流动党员联系所属党支部;为流动党员提供房屋租赁、招聘信息、子女入学、落户办证等咨询服务;设置流动党员休息区,提供充电宝、活动室、健身器材等。一张清单增加温度。构建一张“一门式”服务清单,将沉浸式党课、网格游学、参观调研等纳入,一方面组织定期联系、送服务上门,另一方面流动党员可以自主预约活动,增强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的归属感,以及为党员之间“破冰”提供多元的平台。今年开展的5堂“觉醒新时代”沉浸式党课中有三十余名流动党员参与,村居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中六十余名流动党员参与。
“制度化”日常管理,形成联动管理“引力场”
以“1222”工作法为抓手,量体裁衣、联动管理,不断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责任。“一个支部”。持续深化以“新村民党支部”为抓手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根据流动党员的活动范围,优先将其纳入26个新村居民党支部,无新村居民党支部的纳入企业联合党支部或社区党组织。对于在江桥长期工作生活的流动党员,主动联系流出地党组织进行组织关系转接。“两个固定”。针对每一个流动党员,固定一个联络员,定期联系、指导帮扶、开展活动,落实流动党员学习用书发放以及记录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情况。同时,就近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阵地,确保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有固定支点。“两本纪实”。在做好流动党员证中相关记录的同时,为流动党员定制了教育管理“HONG磁卡”,以积分式管理推动流动党员积极参与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双向联系”。与流动党员较多的流出地建立“双向共管”模式,建立起常态化联系,“一地做两地管”,定期沟通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志愿服务等情况,作为流入地对其考评的重要依据。
“常态化”联络服务,激发服务大局“引力效应”
通过“两常一建”持续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使命感,为流动党员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形成服务“强磁场”,持续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常联系”。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如过年、元宵、七一等通过微信、电话、上门走访等方式为流动党员送上问候,并以此为契机收集其困难需求,提供相应的建议,在暖心关怀中持续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经常组织”。定期做好流动党员的学习资料推送,积极组织流动党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参与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同时,持续探索丰富的活动形式,如“北虹空间”游学、党的二十大知识竞答等,在积极参与中提升流动党员的使命感。“搭台反哺”。通过设立流动党员先锋岗,推动流动党员认领服务岗位、“微心愿”,包干责任区、结对联系户,引导流动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城市创建、关爱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并将参与活动积分记入“HONG磁卡”中,目前“亮身份”的流动党员已达86%。同时,持续挖掘出流动党员中的“能人”“达人”,纳入“智库”中,为北虹桥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