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要情 > 基层工作 > 内容
南翔镇:“友邻巧匠”为人民 “小修小补”暖人心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4-01-02 点击数:

近日,南翔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在深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友邻巧匠”便民服务品牌,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小修补”连起“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修补”皆民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好走访调研的“传家宝”,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一是问需于民。通过线下走访、线上征询,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小修小补”的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梳理出群众最需要的小修小补项目,形成“需求清单”。二是供需专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群众的好思路、好意见,将“需求清单”和社区“资源清单”进行双向匹配,推出“友邻巧匠”便民服务品牌,引导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生活。友邻来相助,“巧匠”竞登场。通过多种渠道,网罗零星分布在城区各个角落的手艺人,为“友邻巧匠”便民服务队招贤纳才。一是网格排摸。依托小微网格,排摸小修小补商铺,向群众认可、口碑良好的商家抛出“橄榄枝”。二是群众推荐。通过开展居民座谈会、业主微信群征询等方式,发挥群众“探照灯”力量,由居民推荐,挖掘“小隐于野”的手艺人。三是个人自荐。通过社区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广发“英雄帖”,募集“八方”能工巧匠。共招募资深巧匠15名,遴选其中2人作为团队负责人,经考核,“友邻巧匠”便民服务队正式“上线”。

“游击队”升级“正规军”

搭建服务平台,优化治理精度。提供“友邻巧匠”便民服务,在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服务的同时,有效解决传统“小修小补”存在的管理困难、影响市容等问题。一是“聚沙成塔”细治理。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培训,为小修小补上好“集体户口”,优化小修小补业态环境。同时,整合社区便民服务资源,不断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二是“双向奔赴”显温度。既为手艺人稳定和提高经济收入,补齐其盈利能力薄弱、经营环境较差、技能水平参差等短板,又满足群众对多样化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让城市充满“烟火气”的温度。完善运行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健全“友邻巧匠”便民服务运行机制,充分考虑运营成本、群众需求、团队活力、未来发展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水平。一是运营有方法。采用“政府+市场”运营模式,与服务队签订委托经营管理协议,引导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通过对部分服务项目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收取打印机复印机等自购设备使用费等方式,保障服务队可持续运转。二是质量有保障。建立月度考核制度,结合电话回访、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出勤率、服务态度、投诉情况、服务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对于未达标者取消服务资格、解除合同。

“小队伍”带来“大服务”

服务“接地气”,便民“冒热气”。不断探索便民利民服务形式,以“走进去”“定下来”的方式,实实在在回应百姓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便民服务“走进去”。定期开展便民服务进社区、进类住宅、进商圈等活动,并为8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等提供部分项目的免费服务,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二是邻里小铺“定下来”。通过在社区设立“邻里小铺”储物柜,储存居民待修理之物,服务队定期收取并修理,以方便无法至现场修理的居民享受服务。讲堂“授渔计”,利民“聚人气”。以已之长开设生活技巧类课程,关注“一老一小”,让“友邻巧匠”正向回馈社会,彰显人文关怀。一是育苗成长。走进学校、社区等,开设生活小讲堂,传授孩子们叠衣服、钉纽扣等生活必备技巧,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自理能力。二是爱老帮老。开展生活小百科课程,为老年人讲解空调节能技巧、冰箱清洁小方法、小家电使用安全等等,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现代化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