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要情 > 基层工作 > 内容
江桥镇先农村:党建引领,以“三老”模式关爱“银发族”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4-03-04 点击数:

在村民家中,党员干部和老伙伴志愿者正上门为村里的高龄老人送上新春的问候;在“社区云”端,各类关心老人的新春祝福和健康关怀信息置顶首页;在郊野公园,党员志愿者为村里的五对金婚夫妇拍摄“结婚照”……一直以来,嘉定区江桥镇先农村党总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农村老龄工作,打造“亲老”“便老”“适老”的“三老”模式,让“银发族”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注入多元力量,营造更加“亲老”的氛围

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村里大部分老年人和子女都是分开住。因此,营造更加亲近老人的氛围,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聚焦先锋模范作用,纵深凝聚团队力量。一方面,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认领服务对象,常态化开展“四百”大走访,关心关爱村里的老人;另一方面,招募有爱心、有责任的党员群众担任“老伙伴”志愿者,定期上门关心关爱村里的孤老和高龄老人。聚焦党群融合力量,横向联动服务力量。坚持“条块联动”,整合村党群资源和民政资源,不定期为村里的老人开展各类帮困服务、文化活动服务。例如,针对特困老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群体,村党总支通过引入各相关条线资源,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聚焦战斗堡垒力量,跨界联动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共建的形式,引入上海疁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中心眼科医院的服务资源,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生活服务。例如,由新世界中心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白内障眼病筛查;在去年的重阳节到来之际,上海疁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村里老人举办了一场金婚庆典敬老爱老活动。

形成长效运作,创造更加“便老”的机制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亲老”的社会氛围需要更加便于操作的服务机制持续推进。做好经费保障,让需求有所应。一方面,将老年人的相关福利费用列入村里每年的村级财务支出中,分年龄段、分情况开展相关为老服务。例如,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以享受健康体检、80岁、90岁、10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生日慰问以及退休老人重阳节享受相关福利。另一方面,每年开展困难老党员的走访慰问工作。借助科技力量,让服务更多元。通过“社区云”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村务信息、健康养生信息、反诈信息以及一些生活温馨小贴士,让老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云端,轻松、便利地知晓各类信息。例如,在去年寒潮之际,村里青年党员通过“社区云”及时发布了防寒温馨提示。强化激励担当,让团队更坚强。对在为老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老伙伴”志愿者进行奖励,每年开展上门慰问,让为老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

提升服务温度,打造更多“适老”的服务

让老人感受到幸福感,关键还是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的红色阵地。一方面,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原有的老年活动室和医护室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的党群服务阵地供村里老年人使用;另一方面,与村民动迁过去的三个社区党组织开展阵地联建,根据老人需求,为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分类提供各类服务资源。因人制宜丰富“家门口”的文娱活动。组建老年门球队、老年舞蹈队,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竞赛和演出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时制宜创新“家门口”的科普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反诈宣传活动、手机网购缴费指导等“暖科普”活动,让老年人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享受健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先农村党总支将持续坚持为老情怀,凝聚合力,不断提升老龄工作的温度,推动老龄工作在社会氛围中更加“亲老”,在工作机制中更加“便老”,在服务内容上更加“适老”,让村里的“银发族”感受到“家门口”的温度和满满的幸福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