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安亭镇沁乐社区由两个农民动迁小区组成,居民部分为本地动迁农民,另有约三分之二为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租房人员,人员构成情况复杂,社区治理难度大。沁乐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员群体、居民自治骨干力量,协调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共建单位等资源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聚力绘就美好社区幸福画卷。
“党员驱动”架起社区治理“连心桥”
社区党支部抓牢支部党员、在职党员核心力量,深挖社区党员骨干参与社区共治共建。党员骨干“议事会”心连心。以党建项目“党员议事会”为抓手,构建社区治理“管家议事会”,凝聚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社区民警和离退休干部等以党员为核心的社区治理骨干力量,通过定期召开“党员议事会”“管家议事会”“楼道议事会”等,形成上下畅通的自治共治协商机制,打通小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在职党员“双报到”添合力。深化落实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党支部通过“先锋上海”小程序发布“微心愿”清单,报到党员认领“公益岗”、志愿服务项目、“微心愿”等形式,组织报到党员参与楼道清理、社区微改造、整治非机动车辆乱停放等社区“微治理”,增强在职党员的社区“主人翁”意识。“责任区”“先锋岗”强引领。通过三级“管家服务”体系,在社区党群服务站、“初心小站”“老物件展览馆”“楼道‘议’站”“妈妈女红社”“环保花园”、垃圾分类迷你科普馆等空间内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居民自愿参与社区治理。
“楼组课堂”激活社区治理“微细胞”
社区党支部以“楼组课堂”自治项目为抓手,引导居民变身为社区治理“当家人”。“老物件展览馆”凝聚居民“向心力”。沁乐社区不少居民来自本地农村,闲置农具不舍得丢弃,常常成为楼道堆积物,影响楼道安全、环境卫生。依托“楼组课堂”议事平台,居民提议将楼道底楼的公共车库改为“农具博物馆”,后升级为“老物件展览馆”,受到居民的广泛喜爱,老物件凝聚起广大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楼道‘议’站”汇集治理“智慧经”。沁乐小区14号楼旁有一块荒废空地,居委会因地制宜打造成“楼道‘议’站”,不定期请社区里的退休医生、教师到议站为大家普及知识。在“议站”设立“老陈信箱”,居民可随时将社区治理意见建议、问题诉求投入信箱,由党员“老陈”收集汇总,上报反馈,及时解决合理诉求。公共需求吸引能人“显身手”。动迁小区时有电瓶车乱停放、毁绿种菜等现象,居民自治骨干们通过协商讨论,决定成立“家园护卫队”“护花使者”。“护卫队”全程参与制订方案、招募队员、形成巡查制度等,最终组成了20多人的“家园护卫队”,定期开展楼道巡查,在“护花使者”的精心呵护下,还建设了“同心花园”“百草园”等缤纷靓丽的小花园。
“协同联动”赋能社区治理“新活力”
沁乐社区党支部加强联动协同,引入相关职能部门、共建单位等资源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职能部门资源力量下沉。积极协调争取各类区级、镇级资源力量下沉社区,如联动区民政局,以医师专家团+小班教学的形式开展专项培训,帮助居家养老家庭提升照护能力;联动镇社区办开展“社区管家”业务培训,提升“社区管家”成员各项业务水平;联动镇房管所开展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消防演练、应急演练等,提升物业人员综合技能等。区域单位资源力量协同。社区党支部积极与区域单位开展结对共建,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如与党(成)校共建,引入“学悦课堂”项目,开展“手指围巾”“彩虹桥科普少年班”“神奇的物理”等丰富活动;与新源幼儿园党支部共建,引入暑期亲子绘本阅读等项目;与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引入健康宣讲、义诊服务、送医配药等服务项目。全年龄段自治团队孵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孵化全年龄段自治团队,为社区治理、美好家园建设增添力量。如成立“乐友”气功队,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科学健身运动;组建“乐天派”合唱队,丰富社区老年朋友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乐在其中”中式点心队,增强新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归属感;成立“乐创坊”手工坊,凝聚热爱手工制作、变废为宝的手工达人;成立“彩虹桥”亲子活动社,促进居民亲子互动、构建熟邻社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