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定区南翔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深化落实嘉定区流动党员“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着力将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打造为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流动党员学习交流平台,不断完善学堂建设和学员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也有“为”。
精准织网优管理,建强“组织链”。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和多元化特点,学堂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推动流动党员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双向找寻,促进党员主动融入。依托村居、楼宇(园区)中的40余家流动党员驿站,通过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吸引流动党员消除思想顾虑、主动亮明身份、向党组织报到、配合做好摸底和登记工作,接受组织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精细建档,确保信息无遗漏。对已登记在册的流动党员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做到底数清、信息全、资料实。如,定期对接辖区内村居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等,掌握流动党员最新动态,及时更新信息台账。又如,优化流动党员微信群管理,经常性互动了解情况,推动数据实时更新。
关爱配套“融”并行,做优“服务链”。在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学堂坚持贯彻对党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交心、生活上贴心的“三心”工作导向和真心连结党员、真情服务党员、真诚关心党员的“三真”行动指南,在强化学习筑基、技能培训赋能、困难帮扶暖心等方面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推动流动党员从“流入”到“融入”。因“材”施教,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根据流动党员群体特点,学堂因“材”施教,多措并举抓实教育学习。如,依托流动党员就近纳管机制,结合活动“短、小、精、活”的实际需求,经常性组织流动党员在业余时间就近就便前往家门口的党群服务阵地参加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主题党日活动,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探索推广结对学习模式,即1名村居党组织联络员结对联系2名流动党员的“1+2>3”结对帮学方式,鼓励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强化引学、送学。因需施策,确保流动党员服务“不缺位”。根据流动党员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实现服务和需求的精准对接。如,利用流动党员信息库,筛选并邀请流动党员中的“乡贤达人”,发挥见多识广、思维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依托座谈会畅谈工作新思路、发展新机遇,实现智慧碰撞和资源共享。又如,加强流动党员关心关爱,结合重要节点,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关心关爱活动,提升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搭建平台促担当,激发“有为链”。进一步突出实践,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成长、参加公益、反哺社会的平台,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交流互鉴、共同提高。制度引领,激活先锋力量。学堂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一本通”——制作并发放《流动党员手册》,在为流动党员提供系统化、便捷化学习资源和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手册记录功能,激励流动党员融入社会治理。如,通过定期记录“流动党员实际参与‘社区和其他活动’情况”,鼓励流动党员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实现流动党员“在哪儿安居,在哪儿服务”。主动跨前,赋能基层治理。学堂牵头组建党员便民利民服务队,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环境整治、助老助残、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并鼓励流动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意愿,积极认领社区居民“微心愿”,展现流动党员良好形象。同时,学堂进一步强化流动党员宣传引导与表彰激励,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小故事,营造浓厚社区治理参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