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指引 > 内容
习近平在上海(十八):“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2-01-24 点击数:

“习近平同志选择中共一大、二大会址作为亮相地点,我认为这其中蕴含着他深刻的用意。他在讲话中没有用“参观”这样一个客观描述词汇,而是用了“瞻仰”这样一个敬词,可见他对党的感情至深。后来,习近平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又提到这次瞻仰活动。他要求大家牢记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要求大家牢记党的革命传统,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这才知道,原来习近平同志参观一大会址不是一时兴起、临时决定,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今天本网站刊发采访实录习近平在上海(十八):“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


习近平同志开展调研有哪些特点?

习近平同志这种密集的调研频率和风格,不只是体现在他来到上海后一个月时间里,而是贯穿他在上海工作的始终。

习近平同志把每周四定为专门的调研日,有的时候安排一天,有的时候安排半天,密集的时候一周甚至有好几次调研,工作量很大、节奏也很快。他在上海工作7个月零4天,不仅所有的区县都调研过一遍,而且主要的领域、行业都走到了。很多重点领域还走了不止一个单位,比如高校调研,习近平同志不仅去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高校,还去了上海师范大学等市属院校;新闻舆论工作方面的调研,习近平同志去了中央驻沪媒体和上海主要媒体;统战系统,他走访了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还调研了上海主要宗教场所、看望各民主党派和宗教界代表人士。

习近平同志的调研不只是听书面汇报,安排的点特别多,和干部群众的互动也很频繁,有些他关心的问题都会追着问。比如前面讲到的,他在“阳光之家”问一些残障人士生活待遇是多少,再比如他在崇明区调研时就问三峡移民在上海生活是否习惯,各方面生活和医疗状况有没有跟上,问农业合作社的职工蔬菜是不是有品牌、有没有销售渠道、收入如何等等。崇明靠近海边,沙地比较多,习近平同志还问当地的农民土质怎么样、种的作物是不是耐盐碱,可见他很了解农村,对农民关注的具体问题都要做细致了解。在调研中,习近平同志不仅问得深入,还经常上手实际操作。有一次到松江调研,松江的干部向习近平同志介绍网格化管理系统,他就亲自拿起桌上的电话,同相应的网格巡视员通话,了解网格化管理的实际效果;他走到农户家里,会到灶披间(厨房间)看看,还会揭开锅盖看看村民的伙食水平怎么样。

习近平同志调研绝不是走马观花地走走看看,都是有所侧重的。每次调研之前,他都做足功课,然后在不同的调研地区,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安排调研的重点。比如浦东新区调研是以改革开放为重点,杨浦区的调研是以民生为重点,静安区的调研是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宝山区的调研是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每次调研结束,他都要召开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了解基层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这些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深入了解了上海最为真实的实际情况,体察了上海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习近平同志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展现了他的战略思考和执政理念,回答了上海究竟应该怎么发展的问题,为上海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