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一上任就到浦东调研,对浦东改革开放事业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倾注热情。在习近平同志全力推动下,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保持了开拓进取的势头。”今天本网站刊发采访实录习近平在上海(十六):“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基层调研的第一站就选择浦东新区”。
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时,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什么阶段?他提出了哪些要求和举措?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此时,浦东开发开放进入高位攀升阶段,老的动能已经消耗衰减,必须培育新的增长动能。争取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初,浦东新区“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一战略的全局意义理解深度还是不够的。浦东最早是党工委(管委会)体制,虽然效率高,但管理体制的规范性不够。后来建成了四套班子,但队伍中又慢慢出现一些结构性问题,有的部门固守自己的一摊,工作中缺乏担当和主动性,没有了敢想敢试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锐气。
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后,敏锐洞察了这些问题,站在上海发展的大局上着手解决问题。首先,迅速把干部队伍的思想统一到拼搏进取上来,提振士气。其次,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最后,强调上海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服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对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最后一点,我感触很深。在我看来,浦东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各兄弟地区的支持。多年来,国家集中力量和优势资源向浦东倾斜,其他省市不仅不“别苗头”(上海方言,大意为比高低、争风头),而且都来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之初,上海连续10年将一号工程、重大项目放在浦东新区,其他各个区都服从大局、听党指挥,共同助力浦东发展。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政治号召能力,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执政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浦东的发展更不能光是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要从服从服务全国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努力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2007年3月31日那次调研的最后,习近平同志在展览馆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完区委书记的汇报,他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说,再过18天就是浦东开发开放17周年。17年,弹指一挥间,何等巨大的变化!当今,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非常英明。
习近平同志还讲道,当前,上海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要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把浦东开发开放好是根本动力。要继续发挥好浦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特别是深刻认识浦东开发开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他说,现在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深圳作为老特区,正在继续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生机勃勃;一些后起之秀也在迅速崛起。在全国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浦东的历史地位、把握历史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以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浦东各项建设。
那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对浦东新区提出殷切希望: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充分发挥浦东在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实现在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立意很高,站在国家发展大局上来考虑浦东开发开放问题,极大鼓舞了浦东的干部群众,给浦东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一上任就到浦东调研,对浦东改革开放事业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倾注热情。在习近平同志全力推动下,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保持了开拓进取的势头,开展得如火如荼:或接力前行,继续扩大、深化此前的改革探索;或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开拓新的改革领域。改革试点充分体现着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