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同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为高效、绿色、安全,也更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党员干部要从“三点”发力,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以高质量先进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把握“重点”,厚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肥沃土壤
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一批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应运而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完成生产力质的跃迁,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加深新业态认识。不断拓宽行业视野,培养更积极、更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对于基层政府而言,要能够与时俱进地调整本地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善于挖潜有优势、有潜能的新兴产业。要推动新产业发展。适时分批清退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企业,盘活山、林、水、地等资源要素,引进与培育符合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的新兴产业,稳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要保障新模式运营。聚焦科技创新实践中各领域交叉融合产生的新模式,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矛盾风险,进一步强化建章立制,确保在数据安全、权益保护等方面运行有序。
打通“堵点”,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完备的基础研究体系做支撑,有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作保障,同时也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科技、人才、教育等方面的要素供给,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的必要之举。要深化科技体制变革。加强优质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让更多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化人才体制变革。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发展渠道,鼓励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深化教育体制变革。推进全民综合素质提升,大力开展新兴领域科学普及与技能培训,让大众的知识技能水平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
创造“亮点”,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实践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实践,及时地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与群众生活中去。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基层自治、应急管理等方面治理创新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打造民生福祉新高度。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以新技术新业态带动岗位和收入增长,以新场景新应用满足群众教育、医疗、养老等多元需求,以新型基础设施打通基本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