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针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专门部署。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广大基层组织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灵活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人才、产业、生态等方面用劲发力,努力绘就一幅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富村山居图”。
以人才起笔,绘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精英荟萃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资源”,更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基层组织既要深挖本土人才资源,还要放眼全球,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雁阵群”。既“引才”也要“育才”,针对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兴技术,要选派专业人才、科技特派员等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力争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此外,广大基层干部要当好“服务员”,针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暖心式服务,精准回应人才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让人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以产业运笔,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百姓富足图。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器”。当前,传统、单一的农耕生产模式正在向“产业+N”的集群、链条式模式发展,因此广大基层党组织应顺应发展大局,对乡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优势等进行系统评估,明确短板和长处,因地制宜进行布局。要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健康颐养、电商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深入融合。要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实行“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提升产业质效。要坚持目标导向,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加民生福祉。
以生态落笔,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村景和美图。绵绵青山、涓涓细流、青青芳草……是乡村四季的别样风景,也是人民群众浓浓乡愁所系。乡村发展必须抓住“绿色发展”这个关键要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对原有环境进行保护,又依托特色山水资源优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进行合理开发。同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治理,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此外,还要通过大力宣传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美化、农村垃圾分类、水土保护及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中来,真正把“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思想落实到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