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组工笔谈 > 内容
马陆镇仓场村韩宇:挥锄、筑篱、施肥,耕耘基层沃土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4-09-27 点击数: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的效能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落地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同蔓生的荆棘,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妨碍了服务群众的步伐。必须紧盯基层减负要求,锄杂清障、围好篱笆、施予养料,让轻装上阵的基层干部在基层的沃土上,播撒为民服务的种子,收获欣欣向荣的图景。

挥精简之“锄”,清除基层“荒秽”,“理”出一片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治理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办文办会、留痕考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有效手段,但并不是目标本身。搞错了基层治理的重点,以致本末倒置,不仅会让这些工具和手段发挥不出理想的效果,甚至导致繁文缛节、文山会海,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让基层这片干事创业的沃土滑向荒芜。基层减负,就是要将文件、会议、考核这些工具“磨磨光”,能精简的精简,该合并的合并,注重质效,不以“繁”体现工作量。这样才能清扫干净荆棘杂草,帮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沃土焕发新生。

筑分明之“篱”,划定清晰边界,遏制无序“蔓延”。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基层往往苦于有责无权的属地悖论,面对管理对象的不理解、难配合,陷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窘境。权责一致是有效治理的前提,要建立基层权责清单和范围清单,避免层层转嫁责任,破解权在上层、事在基层的“小马拉大车”难题,让基层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同时,基层工作不仅具有季节性、临时性等特点,更在地域上呈现出“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鲜明独特性与差异性。上级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的特质,切忌“上下一般粗”,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空间,允许基层干部结合属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式,激发干部的创新精神与担当意识,创造性地履行职责,让基层沃土生机勃勃。

施养护之“肥”,呵护减负成果,壮大治理力量。“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减负成果来之不易,减负更是一项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工程。上级部门要瞄准“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紧抓不放,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奔着目标去,盯着问题改,建章立制治,驰而不息为基层减负,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回潮。减负,不止于做“减法”,更在于巧妙运用“加法”,赋能也是一种减负。上级部门要为基层“施施肥”,既要“强其身”: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健全基层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的制度,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力量;也要“引外援”: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包括“两企三新”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与基层干部一道,在基层沃土上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