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组工笔谈 > 内容
南翔镇王思涵:破形式主义“花架子”,立基层减负“真标杆”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03-14 点击数:

近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指出要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聚焦重点任务,深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整治基层工作的成效。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犹如套在基层干部身上的沉重枷锁,要使基层干部“轻装前行”为民服务,才能让基层减负真正减出实绩、减出实效。

要为政务新媒体减“数量”增“质量”,以“瘦身”促“强身”。作为数字治理的有效载体,新媒体是政务机关发布信息、服务群众的便捷途径,有利于拉近政府和群众的距离,促进基层治理更加高效透明。然而有的地方在推进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偏了方向,变了味道。主要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设立,轻运营;重形式,轻内容。群众想要的服务没有提供,想查的信息查不到,想咨询问题没有人回应,时间久了,群众不关心,也不想看。这样的政务新媒体既没有影响力,也没有起到服务群众的目的,只会让指尖上的赋能变成指尖上的负担,成为形式主义的新“秀场”。破题的关键在于以“质量导向”取代“数量思维”,关停冗余的新媒体账号不是终点,优化服务才是目标,政务新媒体不能求多,多则易烂,但要求精,把财力、人力用到刀刃上,把内容做实、做深马,以工作“瘦身”推动服务“强身”。

要为基层工作减“形式”强“实效”,以“诚心”换“民心”。基层工作本应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但当前部分基层工作仍存在“重痕迹轻实绩”倾向,屏幕留痕代替田间脚印,数据闭环掩盖问题敞口。数字政务赋能无疑提高了工作效率,但APP打卡、线上报表等形式化操作,弱化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功能同质化、流程繁琐化、填报形式化等问题逐渐显现。有的党员干部用“多维赋能”“动能转换”等新词装点门面、企图在整改中蒙混过关,实则对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思考。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评价成效的标准不是材料厚度,而是群众心里温度;不是回复速度,而是问题解决力度。提升工作实效,需建立上下贯通的整改机制。上级部门要刀刃向内整治文山会海,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检验文件”的惰政思维。优化考核机制,更看中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等硬指标,让田间地头的民生账替代纸面台账的流水账。唯有将会议室的热度转化为炕头上的温度,才能让基层工作真正惠及群众。

要为基层干部减“束缚”添“动力”,以“松绑”助“作为”。基层干部是推进基层工作的关键一环,是基层治理的先锋队。但在实际工作中僵化的考核机制、过细的指标约束,让基层干部陷入“数字迷宫”。重复挂牌、过度留痕、数据攀比等现象,不仅挤占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更消解了政策执行的实效性。释放基层活力,要坚决清理冗余考核、检查事项,推动考核标准从“留痕量”向“含金量”转变。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划清“失误”与“失职”“担当”与“乱为”的界限,为改革者撑腰、为实干者兜底。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勇挑重担,把责任担当切实落实在为基层谋发展、为群众谋幸福上。通过为干部“思想解扣”“行动松绑”,推动形成“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事氛围,让基层干部能在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为民办实事。

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应是放大矩阵效应的“乘法”。唯有如此,方能将基层减负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工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