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党的作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风政风展现新貌,带动社风民风向善向好。然而,鉴于“四风”问题的持久性与复发倾向,我们必须保持持之以恒的毅力,坚定不移地促进作风建设的常态化与长效化。
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八个方面立下规矩,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需发扬“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精神,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制度性成果,追溯其历史背景,把握制度修订完善的现实考量。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唤醒初心,将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认同,让“不敢腐”转化为“不想腐”的自觉,永葆初心本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写入新征程铁规,这一要求与井冈山艰苦奋斗传统、焦裕禄初心誓言一脉相承。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作为抓手,让制度约束内化为价值认同,以“不敢腐”的震慑推动“不想腐”的自觉,在作风建设中坚守初心。
精准发力,推动作风革新。加强党性修养,需靶向发力,分层分类精准滴灌。针对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年轻干部要系好“第一粒扣子”;机关部门整治“三多三少三慢”,基层单位强化“末梢落实”。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剖析典型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原现实场景,让党员干部直观感受“四风”危害。抓住“关键少数”,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等形式,发挥“头雁效应”。作风建设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应对“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激发群众的监督力量,使作风建设能够深入基层。党员干部要认识到,只有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才能使作风建设常抓常新。要始终牢记,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只有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常抓长效,完善制度保障。纪律是作风建设的保障,要建立完善制度机制。聚焦易发问题,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提醒教育,对顶风违纪者严肃处理并曝光,使学习教育既具威慑又有教育效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用好警示教育手段,曝光显性违纪问题,剖析隐性思想病灶,让党员干部看清违纪背后的代价。十余年来,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制度相继出台,技术监管手段不断强化,清廉家风、机关文化培育持续推进。但作风建设永无止境,破“潜规则”必须立“明规矩”。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持续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完善配套机制,让作风建设与民生需求同频。作风建设常抓常新,既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时代延续,更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决心,把改作风、树新风作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筑牢党群连心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