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组工笔谈 > 内容
嘉定工业区梅玉蕾:破形式枷锁,赋基层新能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08-28 点击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工作划出了清晰的行动坐标。这不仅是对基层负担的“减法”治理,更是对基层能力的“加法”赋能,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全心全意谋发展,为基层的长远进步筑牢根基。

精简事务,为基层卸下冗余负担。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然而长期以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篇幅,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这一举措让基层干部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解脱出来,从冗长乏味的会议中抽身而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

厘清权责,为基层松绑赋能。权责对等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前提,也是激发干部干事热情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权责倒挂”现象,已成为制约基层工作的突出瓶颈。部分上级部门习惯于“责任层层下压”,将本应由自身承担的统筹协调、政策研究等工作推给基层,却不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资金支配权和人员调配权,形成“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基层的权责进行了明确界定,厘清了上下级之间的职责边界,要求上级部门在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给予基层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基层也要按照规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推诿、不扯皮。

提升素养,为基层夯实能力根基。减负不是减责任,松绑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基层工作直面复杂的群众需求和多样的治理难题,既需要扎实的政策理论功底,也需要灵活的实践操作能力,干部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治理效能的高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课程、专题讲座、实地调研等活动,为基层干部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鼓励基层干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基层减负与赋能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减负为赋能扫清障碍,赋能让减负更有价值。唯有将两者统筹推进,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能力投身于基层治理实践,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