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刚性制度为基层治理松绑解套,为干部干事创业注入活力。这一规定直指“文山会海”“痕迹管理”“过度督查”等沉疴痼疾,既是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是对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深化完善。形式主义的虚浮做派,如同横亘在党群关系间的无形壁垒,消耗政策效能、侵蚀执政根基。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形式主义藩篱,方能让实干精神扎根基层,为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破除“文山会海”,以精简高效赋能基层治理。严控文件数量、提升会议效率,是此次减负规定的核心抓手。通过实行发文计划管理、总量管控与立项审查制度,明确文件篇幅限制与质量标准,基层干部得以从冗长文牍与重复会议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政策落地与民生服务。形式主义的“文山会海”不仅挤占行政资源,更导致基层陷入“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机械循环,使政策执行流于表面。如今,随着“短实新”文风成为刚性要求,开短会、讲短话成为常态,基层干部得以摆脱“台账堆里”的束缚,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回应民需,真正实现政策意图与群众诉求的精准对接。
规范督查考核,以结果导向倒逼作风转变。改进督查方式、优化考核标准,是减负规定的关键突破。规定明确禁止将领导批示、媒体报道等表面指标纳入考核,坚决纠治“拍照留痕”“制作笔记”等形式化要求,彻底终结“工作刚部署就督查”的乱象。通过强化计划管理与备案审查,督查检查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考核体系转向“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过去,部分地区将“痕迹管理”等同于工作成效,导致基层干部忙于造“盆景”、刷“数据”,却忽视群众真实诉求。如今,考核指挥棒的调整倒逼工作作风实质性转变,推动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转向“主动作为”,形成“比实绩、赛贡献”的良性竞争氛围,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严控借调乱象,以队伍稳定夯实治理根基。规范干部借调、稳定基层力量,是减负规定的重要保障。规定明确禁止上级机关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严控向市及以上单位借调数量,坚决堵住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为名的变相抽调漏洞。过去,部分上级部门以“人手不足”为由长期借调基层骨干,导致乡镇出现“一人多岗、疲于应付”的困境,严重影响政策执行与民生服务的质量。如今,随着借调“高压线”的划定,基层队伍稳定性显著增强,干部结构更趋合理。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更为乡村振兴与基层现代化建设储备了人才,确保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党群关系的“毛细血管”更加活跃。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从“文山会海”的桎梏中抽身,基层干部得以俯身倾听民声;从“痕迹管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实干精神得以落地生根;从“人员空转”的困局中突围,治理效能得以全面提升。当减负的“清风”吹遍基层每一个角落,实干的“种子”必将在为民服务的土壤中结出累累硕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