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形式主义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必然要求。
破除“枷锁”松绑减负。“一天五张报表,内容大同小异”,微信群、QQ群各种表格文件的填报,回复“收到”已成了日常工作,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基层干部在“文山会海”“痕迹管理”中消耗过多的精力,难以沉下心来办实事。为基层减负,要从精简文件会议入手。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会议频次,提高文件和会议质量。文件要短小精悍,务实管用,避免长篇大论、空洞无物;会议要开短会、讲短话,直奔主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坚决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
“松绑”只为实干赋能。整治形式主义至关重要,为基层松绑就是为实干赋能。形式主义的危害不仅在于增加基层负担,更在于扭曲工作导向、消磨干部热情。当“留痕”成为评价标准,“汇报”替代实际成效,基层干部的精力就会从“办实事”转向“做表面”,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更深层次来看,整治形式主义是巩固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亦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唯有让他们从繁重的报表、无效的会议中解脱出来,方能腾出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材料,增加实地走访,才能真正知道群众需要什么。
基层“减负”势在必行。基层是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长期以来却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叠加形式主义的干扰,让基层不堪重负。过度细化的考核指标和频繁的“检查”,迫使基层陷入“应付式工作”的循环。为基层减负,本质上是为了让治理回归本质。当基层干部不再被“表格”“会议”所绑架的时候,才能真正聚焦于履行职责和承担责任,从而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不是“松要求”,而是“提效能”。核心是要厘清“减”与“增”的辩证关系。这不是对基层责任的“减法”,而是通过剔除不必要的会议报表、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形式主义桎梏,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政策落实、为民服务的核心职责中,真正做到责任不缺位、工作不松劲。同时,减负绝非对工作标准的“松要求”,而是通过优化流程、整合资源、数字赋能等方式,减少抵消内耗,提升工作质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上,真正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