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葡萄带来的“致富经”
大裕村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东北角,东与宝山交界,北临徐行镇,目前按规划功能为嘉定生态廊道和旅游区域,村域面积8.39平方公里,下辖44个村民小组,2000户村民,户籍人口5916人。村党总支下设1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88名。近年来,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努力探索致富小康之路。
“那时的房子像草棚一样,总共也就20多平方米,一大家子吃睡都在一起,其实能有一张床就不错了。”“我们那时候种棉花、水稻、油菜籽,都是最常见的农作物,经济收入十分有限。”“当年务农时生活费大约每个月2块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这是老一辈大裕村人对往日岁月的记忆。而如今的大裕村已经华丽转变,成为全市范围内颇有名气的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一个地处远郊的农业村,怎样走出一条嬗变之路?这都来源于一个小葡萄带来的“致富经”。在马陆镇党委和大裕村党总支的牵头引领下,一个个标准化种植的葡萄大棚连绵不绝,小小的葡萄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果”。
党员先锋带头 马陆葡萄飘香万里
2002年首办葡萄文化节,2005年建葡萄公园,至2010年创建马陆葡萄艺术村,大裕村党总支和村民一起打造“马陆葡萄”品牌农业,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2003年,马陆镇政府号召全镇农民退出养殖业,同时建议农户转型种葡萄。当时葡萄种植在大裕村未成规模,前途叵测。第一次动员大会过后竟无一户响应。这时,村党总支找到了一个来自山东的淳朴汉子单传伦,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并且30多年来专注于马陆葡萄种植的专家。
2004年大裕村成立马陆葡萄合作社党支部,支部书记单传伦凭借着对葡萄的热爱和奉献,从科学种植,控制产量,到每串葡萄严格控制成色、粒重、糖份、穗形等,带领着广大农户创建了马陆葡萄的“金字招牌”,也带动了全村葡萄种植户增收致富。
葡萄合作社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服务凝聚、合作富民”的理念,建立“支部+合作社+党员骨干+农户”工作模式,将全村18个合作社、35家农业企业、224户葡萄种植户中的党员骨干、技术领军人才、群众等群体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葡萄种植“一股绳”。通过葡萄合作社规范化的操作模式,马陆葡萄实行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标准化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发展至今,共有葡萄种植户570户,葡萄种植面积2454亩。
如今,大裕村的葡萄已经走出了一条集销售、科研、培训、文化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道路,大裕村也成为了葡萄艺术村,每年一届的葡萄节让马陆葡萄香飘万里。大裕村党总支与老单一起,狠抓葡萄特色产业优势,坚持不懈提高葡萄品质,提升品牌含金量。
种植户“传帮带” 村民就业谱新篇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国企改制,不少农村妇女待业或下岗在家,经济状况比较拮据。村党总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主动联系到了葡萄种植能手金惠娟。说起金惠娟,村民们都会跷起大拇指,赞声好!党员金惠娟是大裕村赫赫有名的葡萄种植能手,她种植的葡萄味道甜美,果香浓郁,多次在镇葡萄评比中获得奖项。
通过村党总支前期调研和实地走访,最终决定由金惠娟牵头与待业在家的妇女们一同成立“惠娟巾帼葡萄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金惠娟经常去社员的葡萄园走走看看,主动提供技术指导并销售协助,及时解决各类问题。金惠娟常说:“别人都在谈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其实我们每一户葡萄种植户也是一个小企业,同样不能忽视葡萄质量;作为一个现代农民,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也要运用科学种植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大裕村党总支在党员种植户里寻找种植能手,大力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丰富党员致富链,有效激发农村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大裕村的葡萄产业串起了农民的幸福生活。
党建引领 助推合作社蓬勃发展
大裕村党总支通过加强农民合作社党的建设工作,把社员群众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强劲动力。村党总支协助合作社制定了《大裕村合作组织发展规划》、《章程》等,积极协调水利、林业、工商等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服务。此外,村党总支定期聘请专家教授,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拓展发展空间。
为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村党总支对每个合作社党员的党组织隶属关系进行调整,打破原来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模式,转而按产业划分建立党小组,实现党组织的合理设置,保证党员干部发挥政治优势以及他们在群众中的带动力和感召力,带领社员共同管理好合作社。
在社内以党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把党内活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党组织活动深入开展。通过把合作社的发展与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
从粗放式种植到精细化栽培,从单一的供产销模式到多元的葡萄产业......目前,马陆葡萄种植总面积4680亩,各类葡萄品种达50余个,村民每亩获利至少1万元。马陆葡萄不仅是声名远扬的“金招牌”,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