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疁城之星 > 内容
“党支部+合作社” 小葡萄结出“致富果”
来源:马陆镇 发布时间:2023-03-01 点击数:

0b9546ad368a4741904f6986935e7c65.jpg

马陆镇大裕村马陆葡萄合作社党支部

“马陆葡萄”是马陆镇的一张“烫金名片”。一颗小小的葡萄发展成了一个大大的产业,不仅让马陆农民搭上了“致富快车”,还助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如何提升马陆葡萄种植户种植水平?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多年来,马陆葡萄合作社党支部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依托,通过创新葡萄栽培技术、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合作模式等举措,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进一步擦亮“马陆葡萄”这块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

7283a3fb9955491ba8d606f903950528.jpg

创新葡萄栽培技术 引领产业不断发展

二十世纪80年代末,马陆葡萄在经历一波高速发展后出现大范围销售困难,发展走入瓶颈。在危难之际,合作社党支部从科技攻关入手,以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平台,推行葡萄大棚设施栽培模式,带领农户实施品种多元化、果穗套袋,控制化肥、农药、激素等一系列保优栽培措施的改革,使马陆葡萄“起死回生”。

近年来,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葡萄轻简化栽培模式改造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试验。同时,开展葡萄产业园生产管理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通过线上系统可远程监控农业生产环境,包括智能化调节环境温湿度以及灌溉等种植环节,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品质,节约劳动力成本。

b42480bd30384d299e8b8aed6350cf87.jpg

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党支部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模式,努力实现党建与经济组织一体化发展。在马陆镇农委的指导下,合作社党支部推出“三培三带”项目(致力于把有志农业继承者培育成直接参与的农业经营者、把农业技术骨干培育成合作社领班人、把合作社党员培育成合作社领班人;带动党员试验田研发、带动党员示范田试种、带动党员责任田推广),逐渐将“农户分散、各自为政”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紧密型、精英型团队”发展模式。

期间,涌现出了张晋盼、王素青等一批科研人才,先后完成国家科技部、市科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设施葡萄有机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三个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马陆葡萄发展科技含量。

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合作社党支部积极邀请高等院校教授、专家围绕最新科研成果、葡萄品种发展趋势、市场预测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更新农户经营理念。组织葡萄协会成员赴广东、南通等多地开展生产管理技术考察,进一步拓宽农户视野,提高务农技能。

通过集中培训、结对带教、考察学习等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对土地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

7da362f5aaea4a7fbe5ad601387aa0c2.jpg

“花式抱团”共谋发展 小葡萄做成大产业

为更好地把葡萄产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强村源动力,合作社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服务凝聚、合作富民”的理念,创新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党员骨干+农户”工作模式,把马陆镇大裕村24个合作社、35家农业企业、570户葡萄种植户中的党员骨干、技术领军人才、群众等群体有效组织起来,建立健全合作社联席议事、结对帮扶、评比激励等机制,共同破解葡萄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组织和业务指导全覆盖,做大做强“马陆葡萄”特色产业。

作为合作社党员、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所长的单传伦,积极发挥“火车头”“领头雁”作用,推动葡萄产业多元蓬勃发展。在马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单传伦的带动下,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家集葡萄生产、科研、示范、休闲为一体的葡萄产业基地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每年一届的马陆葡萄节也已成为上海市郊区农村旅游的主要“品牌”之一,马陆地区成为上海居民暑期外出郊游的首选,为葡萄种植户每年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收益。

234ef51dd3044eec8eaa89ac5770f782.jpg

据统计,截至目前,马陆共有葡萄种植面积4550余亩,2022年葡萄总产值1.16亿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