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司法所周利民
从1994年参与调解第一起案件算起,周利民接触这个行当也即将满三十年了。三十年“调龄”,三十年风雨,他见证了百般喜怒哀乐、千种悲欢离合,只为了万家灯火祥和。作为江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资深调解员,周利民获得过多项荣誉。在这些闪亮的荣誉册当中,他最看重的,是曾经获得的上海市首届“十佳调解故事奖”。
那是一起意外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纠纷,死者是一对夫妻,双方家属情绪激动,扬言一定要“给个说法”。周利民与死者家属在电话中的第一句通话却是:“你们来上海的行程怎么安排?”家属们登时感到意外,政府派来的“和事佬”,说话风格像个“导游”,事先积攒的怒气一时无处可发。家属团赴沪处理善后的班机降落机场,他们刚走出迎宾门,周利民和他的同事早早等在会合点。家属们意识到,当天是星期天,周利民用的是个人时间来替他们处理家务事。“宾馆替你们定妥了,马上可以入住。接下来几天,我就守在宾馆,有问题随时当面沟通。”周利民的无微不至,让痛失亲人的家属们感受到了政府送来的暖意。“责任认定、赔偿金额会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走,咱们先让亲人入土为安,走得安安静静、干干净净。”周利民的抚慰起到了作用,家属们从愤怒情绪中渐渐走了出来。治丧、吊唁……周利民无形中成为家属团的一员,鞍前马后、忙前顾后,为远道而来的家属们解决了无数难题。在宾馆值守的三天里,他关心家属们的起居,从居住环境、睡眠质量到伙食口味,无所不问。这三天家人般的关护,彻底打开了死者家属的心结,为调解工作的开展打通了障碍。第四天,调解庭的大幕正式拉开,周利民得心应手,顺利切入正题。前期的情感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属对调解程序、调解方案的抵触心理大大降低。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在调解到最后阶段时,还是“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原来,死者夫妻生前育有一子,如今孩子父母都不幸离世,今后谁来抚养,赔偿金如何继承……一系列后续矛盾摆上了台面。一场事故赔偿纠纷,演变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内部矛盾。作为久经风雨的老调解员,周利民对此早有预案。他拿出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耐心细致地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接地气的“通俗歌曲”,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引导两户家庭妥善处理抚养问题。调解工作进行到第七天,所有的“外部纠纷”“内部纠纷”,在周利民的悉心调解下全部迎刃而解。调解协议签下之后,赔偿金额当场履行。离沪之际,两户痛失亲人的家庭紧紧握住周利民的手,对他的专业水平和真情付出表达诚挚的谢意。
周利民任职的江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社情民情相对复杂的区域。为了让“枫桥经验”转化为“江桥经验”,周利民坚持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他的调解团队迎难而上。他时常鞭策年轻的调解员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才能应对未来变化多端的矛盾调解工作。作为调委会的老同志,他依然坚持每周的窗口接待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人员,几十年的接待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往往能一眼看出来访人员真实的法律需求,在法律框架内真诚相助。既当排头兵,又坐中军帐。在年轻调解员们的心里,老周同志“拼”得很,又“稳”得很。有他在,调委会遭遇的种种难题、矛盾总能化于无形。江桥镇还保留着许多村,村里企业多,企业员工大多也租住在村里。在周利民眼里,农村反而是劳资、租赁、损害赔偿等矛盾多发区域。他一头扎进农村,找村干部走访,和村民攀谈,及时掌握第一手民意动态,对潜在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周利民常笑着对年轻后辈说:“你们电脑水平比我好,但调解不能光靠电脑。调解工作,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工作。以后人工智能再发达,也取代不了调解员这个岗位。”对于周利民钟爱的岗位来说,他确实是无可取代的。
他正用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大脑,谱写下一篇“最佳调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