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镇太平村党委
太平村地处江桥镇西端,户籍人口1419人,村域面积1.67平方公里。作为城市化进程中整村动迁的典型代表,太平村曾面临“村民上楼、治理空壳”的双重挑战。近年来,太平村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探索“议事协商、多元共治、精细服务”的治理路径,成功破解园区管理、村居融合等难题,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破局“空壳村”:党建引领下的治理转型
整村动迁后,村民“人户分离”、园区企业复杂、河道环境压力等矛盾交织,传统治理模式难以为继。太平村党委以“五个让”民主理念为基础,推动治理重心从“管村”向“治园”“融居”延伸,构建起“党组织+网格+群众”的全域治理体系。
创新议事机制,激活民主活力。针对动迁村民“离土难离心”的困境,太平村党委在杨柳佳苑动迁安置小区建造“凝心·拾光”长廊,打造“有事好商量议事点”,将协商平台从村委会搬到动迁村民家门口,通过“一听、二议、三表决、四公开、五反馈”的“五步工作法”,村民在此讨论解决了停车难、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例如,针对企业员工反映的停车难题,太平村党委联合园区开辟2个临时停车场,新增车位70个,惠及120余家企业。
织密小微网格,实现精细治理。面对辖区123家企业、1300余名从业人员的复杂管理现状,太平村党委以园区道路为界,划分成3个企业小微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吸纳企业主、志愿者等担任“网格合伙人”。网格员常态化巡查企业,解决电瓶车飞线充电、噪音扰民等问题。开通“嘉门口驿站”,将村民之家门口闲置值班室改建为“太平驿站”,供园区内快递员、外卖员、保洁人员等临时休息,并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等服务。
赋能“村居民”:村居联动中的温情实践
村民“上楼”后,如何让“村居民”融入社区、找回归属感,成为治理新课题。太平村党委携手虹杨社区探索“组织联建、阵地联用、服务联心”的“三联模式”,架起村居共治“连心桥”。
双向奔赴,破解“人户分离”难题。针对动迁村民户籍地与居住地分离导致的关怀盲点,太平村党委与社区建立“双关爱”制度。太平村提供资源支持,社区组织党员结对帮扶,走访独居老人、困难家庭。
文化浸润,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依托“四季太平”党建品牌创建,太平村党委开展“春天的田野·田园党课”、“夏花行动·安全检查”、“冬日暖阳·节日走访”等活动,并为党员家庭挂牌亮身份,成立“爱‘佳’党员服务队”,带动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安全巡查等志愿活动。
深耕“绿色田园”:党群共建的暖心载体
整村搬迁后,动迁村民虽告别了传统农耕生活,但对土地的眷恋与种植需求依然强烈。太平村党委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出发点,利用村减量化后的10亩闲置土地,创新打造“初心菜园”,将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既延续了村民的乡土情怀,又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支部领航,荒地变“初心田”。面对村民对农耕生活的怀念,太平村党委迅速行动,将闲置土地划分为8块责任田,由8个村民组党支部包片负责,党员带头认领、群众自愿参与,共同开垦种植。菜园内竖起“党员责任区”标识牌,明确支部管护职责,形成“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共管”的协作模式。
共享丰收,温情传递“幸福果”。“初心菜园”不仅承载着农耕记忆,更成为关爱困难群体的暖心载体。每年丰收季,各支部将采摘的蔬菜分类打包,无偿赠送给村内80岁以上独居老人、低保家庭等特殊群体。2024年,太平村于初心菜园内开展“‘玉’见温暖”玉米采摘主题党日活动,后续,太平村还将逐步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如花田议事、田间党课、蔬菜盲盒与亲子采摘等,真正实现“小菜园”托起“大民生”。
从“治理空壳”到“幸福样板”
太平村的实践,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从“村民上楼”到“村居共融”,从“园区乱象”到“网格精治”,从“土地闲置”到“沃土新耕”,太平村以创新破题、以实干作答,探索出一条“民主协商有深度、多元共治有力度、服务群众有温度”的治理新路。未来,太平村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势,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感同步提升,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书写更多“太平篇章”。
1.过去一年组织党员共同为群众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实事?
太平村党委联合虹杨社区建成“凝心·拾光”长廊,解决动迁村民缺乏公共议事和休憩场所的难题,通过“五步工作法”推动民主协商,累计收集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20余件,打造“家门口”的治理平台,提升群众参与感和满意度。
2.过去一年开展的印象最深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
太平村利用闲置土地,开辟初心菜园。2025年,组织党员在田间地头开展的玉米采摘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带头认领责任田,通过劳动实践服务群众,并将活动成果转化为关爱行动,使组织生活“带泥土”“带露珠”,形式新颖、实效突出。
3.对照“十四五”规划和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本党组织完成了哪些工作目标?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党组织+网格+群众”全域治理体系,破解园区管理难题;二是推动村居融合,通过“三联模式”实现资源联动和服务共享;三是盘活闲置土地打造“初心菜园”,延续乡土情怀并服务民生,助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