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定区气象局马悦
马悦,90后小姐姐一枚,中共党员,硕士学历,现在是上海市嘉定区气象局气象台的台长。她十年如一日坚守气象服务一线,她用专业与热忱,谱写了气象工作者服务民生、赋能发展的时代篇章。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气象局青年科技英才”, 获评上海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重大气象服务优秀个人”“台风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等荣誉,服务专报多次获得区领导批示,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1项,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累计发表论文25篇,取得专利2项,出版专著2部。

一、以专业筑防线,当好气象防灾减灾“守夜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需要“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全天候的值守。作为气象台台长的她,见过嘉定的“十二时辰”,更守护着嘉定的“阴晴冷暖”。 她从未拥有过一个完整的五一、国庆或春节假期,为的就是让气象预警 “发令枪”在这片土地上及时鸣响。2024年中秋,面对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贝碧嘉”,她连续72小时在岗值守,实时研判台风路径与风雨影响;疫情期间更是连续130天坚守岗位,提前48小时精准预警强对流过程,为5000余名病患安全转移争取黄金时间。
在日常业务值班中,她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天气过程不放过”,努力从一幅幅云图、雷达天气图中找到“雨要下多久?雨要下多大?”等有关部门和公众关心的答案。同时她还心系青少年气象知识普及,在《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科普杂志开设专栏,累计撰写科普文章20余篇,她多次获得“嘉定区优秀志愿者”称号,让气象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牢牢筑稳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二、以创新补短板,构建全周期气象服务“新范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天气之上、气候之下”的15-30天延伸期预报需求逐渐增多。她注于“常规天气预报够不着的天气”,填补了嘉定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常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间的“缝隙”。
在她和她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嘉定区气象台形成了实现从月尺度气候趋势研判到分钟级精准预警的无缝衔接。面对嘉定区各类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她一次次顶住压力,奔早而行、向准发力。在2024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她建立了“15天趋势预报+10天要素预测+3天精细服务+临场预警”四维气象服务保障体系。早在暴雨、大风、雷电等高影响天气来临前,重要天气提示也会提前到来。全流程、无缝隙、递进式的气象服务为赛事组织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模式延续至2025年的F1赛事,并拓展至嘉定区五五购物节及其他大型演出活动中,目前正牵头制定《赛车气象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成果固化。

三、以科研促应用,打造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常值班和服务保障之余,依然能看到她在单位埋头开展科研。她首创的“城市群三维热效应”理论被《气象学报》选为封面文章,并应用于由她牵头完成的《嘉定新城生态宜居气候指标评价》,提出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建议,为嘉定区的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联合公安部门开展的《厄尔尼诺衰减期城市安全风险研判》,建立的气象-安全联动模型识别风险点,相关报告获得区长批示并获得上海市气象局决策服务奖,真正实现“论文写在大地,成果服务民生”。

“气象人的初心,就是把‘天气预报’变成‘决策依据’,让每个数据都承载守护的力量。”马悦同志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践行着新时代气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未来,她将继续当好气象防灾减灾的“前沿哨兵”,做好气象科技转化的“实践先锋”,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和着力点,打通气象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
1.个人对党员身份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一个时刻?
最深刻的时刻是2024年中秋期间,面对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贝碧嘉”,连续72小时在岗值守追踪台风路径和研判风雨影响,为嘉定区防汛抗台提供不间断的气象信息决策支撑,最终实现“零伤亡、少损失”的防御目标。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党员身份不仅是荣誉,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
2.在“双报到”工作中为社区做了哪些服务?
![]()
结合气象专业特长和自己在《十万个为什么》少儿杂志发布的科普专栏文章内容,为社区提供气象科普宣讲服务,用通俗语言向青少年解读气象知识,获“嘉定区优秀志愿者”称号。
![]()
3.对照“十四五”规划和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自己在岗位上做出什么贡献?
![]()
一是构建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护城河”。带领团队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守护城市安全运行底线,牵头完成《嘉定新城生态宜居气候指标评价》《厄尔尼诺衰减期城市安全风险研判》等决策服务材料,为嘉定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二是打造重大活动保障“气象服务链”。针对F1中国大奖赛等区大型户外活动,构建“15天趋势预报+10天要素预测+3天精细服务+临场预警” 四维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将嘉定区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